许多管理者抱怨,下属和自己不是一条心,而且常常给自己捣乱。为什么?
首先,下属常将好老板看成“坏老板”
下属非常容易对老板产生误解,将一个好老板看作坏老板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:
一方面,下属常过早给新老板贴上坏标签
往往新老板一到来,就会被贴上坏标签,因为下属对新老板如何对待自己十分敏感,这使他们常给新老板贴上坏标签。一些下属认为自己是前任老板的弃儿,他们觉得自己从没得到信任,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前任老板,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创伤。于是,当新老板到任时,这些下属就害怕受到与先前同样的对待,变得非常警觉,此时任何蛛丝马迹都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。相反,上一任老板的“宠儿”们由于曾受到溺爱,缺点从没被指出过,对不好的反馈极度排斥。一旦新老板对自己稍有微词,他们就可能会认为对方挑剔或偏心。
不仅如此,这还和前任老板名誉的影响有关。在我接触的一个公司里,三年中走马灯地频频更换了一些不称职的老板,新老板已是第四个老板。团队成员不愿屡屡失望,新老板来接任时已被贴上了“死人上路”的标签。另一种情况,下属会将新老板与口碑极佳的上一任比较。在前任的光环下,新老板的形象会黯然失色,这时,在下属心目中,优秀的新老板可能已变成了“无能之辈”。
前任老板离任背景也可能是这种坏标签的诱因。前任老板的离任越突然,下属的反应就会越激烈,尤其是在某些下属已将离任老板视为导师、朋友的情况下。此时,许多下属会愤怒、悲伤、背叛或者焦虑。受这些不良情绪驱使,他们会不自觉地收集新老板的负面信息,最终产生对新老板的不良印象。
最后,新老板之前名誉也影响到下属对新老板的印象。新老板到来之前,下属就已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打探他的信息,他先前的名誉早已占据了下属的心智。新来者们一旦有一些坏名声,问题就麻烦了。卡洛斯。戈恩还没有来到日产汽车公司时,就已被称为“成本杀手”,约翰。马克一开始在瑞士信贷集团工作,就被称为“裁员切刀”。
另一方面,下属常会误解老板的行为
下属常会误解老板的行为,从而产生对老板的偏见,新老板和现任老板都会遇到这种窘境。因为下属为了保护自己,会对新老板的举动过于警惕,这使他们往往夸大新老板的一些小疏忽,他们或是认为新老板有意而为之,或是直接将疏忽升格到新老板品质的问题。当一个新老板到来时,一些下属担心自己的处境,警惕的他们会密切关注新老板的言行:包括老板的立场、与同事的往来、他在哪些人身上花费时间、他的能力表现等。此时此刻,他们对老板的言行会特别敏感。
于是,他们往往会抓住老板的一些常见疏忽,例如老板没有采纳建议或谈及项目成功时忘记表扬每个项目成员,他们或是凭借这些疏忽全盘否定老板,将其视为 “冒牌货”、“顽固者”或“笑料”等等;或是通过这些疏忽盲目揣摩新老板的意图。渐渐地,敏感的下属们陷入了这些思维框框中,而忽视了造成这些疏忽的其他原因。例如当新老板的决策对一些下属不利时,这些下属会觉得老板有意这么做,或是在暗示什么,而没有想到新老板时间和精力不足,对情况不了解等因素。而作为新老板的一方,有时,肩负变革使命的新老板急于实现他们的目标,会急躁地开展一些行动,这也会引起下属的误解。新老板往往有强烈的变革愿望,这会冲淡了他们的理智,使得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下属都已认识到当前问题的严重性。于是他们的变革就会变得急躁,冒进,脱离了下属的心理节奏。这样,新老板们很快就会被下属贴上“一介莽夫”的标签。
除了新老板之外,当前的老板也会被误解。虽然一些老板曾在一开始给下属留下好印象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领导风格会逐渐冒犯一些下属,被看成过时之物。这是因为:一方面,的确有些曾经有效的领导风格会随时间逐渐变得不合时宜。例如,就一个咄咄逼人、富有攻击性的老板而言,在公司变革时,他是最佳人选;而当公司变革结束,驶在平稳的轨道时,他就会成为压在下属身上的大石头。另一方面,一些下属也会主观地淘汰当前老板的领导风格,他们相信当前老板的领导风格已经不符合新需要,即使事实并非如此。在太阳微系统公司的斯科特。麦克尼利身上就发生了类似的事,他曾是经济繁荣时期的有力领导者,但是当高科技泡沫破裂时,同僚立刻对他失去了信心,认为他不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,即使这种判断未必正确。
为何如此?因为老板和下属之间平日会有一些摩擦,这些摩擦给下属的内心带来一些阴影,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成为下属心中无法排解的毒素。此时,往往老板的一句话,一个行动就会让这些积累的毒素发作,让下属对老板的领导风格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。另一方面,许多老板曾与下属同心协力,同渡一个又一个的难关,此时,他们互相信任,互相支持。但当雨过天晴,他们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,下属逐渐失去了对老板的信任和支持。于是老板那些曾振奋人心的话语开始变得刻板而不近人情;老板那些令人激动的创新思想变得似乎不切实际;老板那种强有力的领导风格变得过时。
接着,带偏见的下属会扭曲老板行为
当下属对老板产生偏见后,就会有意无意地激怒老板,扭曲他的行为,从而进一步恶化他们在下属心中的形象,带来二者之间关系的恶性循环。此时下属会通过消极不作为激怒老板。下属一旦认为老板不称职或不易相处,就不愿意向其寻求帮助,双方逐渐缺乏接触。这样以来,老板就无法了解下属的工作,更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监控。此时,老板会产生一些担心,担心自己变成了局外人,更担心下属工作出现问题。于是他开始加强监控力度,问下属更多刻薄的问题,这更强化了下属先前对老板的不良印象。同样,下属一旦认为老板“苛刻”或“不公平”,就会抵制老板的批判,因为他觉得批判来自于老板的偏见,而非自己的过错。而当老板意识到自己的反馈被抵制时,就可能会提高嗓门,并强制命令,这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“苛刻”形象。
有时,下属还会通过主动挑衅激怒老板。他们会怀疑新老板与旧老板同属“一丘之貉”,还会采取一些措施试探,向新老板抱怨过去的不公平,例如工资或者晋级的不公平,让新老板解决这些。但这会让新老板感到委曲:凭什么前任的错要我来负责?即使新老板同情这些下属,他也很难完全“破乱反正”。到最后,下属没有注意他做了什么,而只是盯着他没做到的。于是,上述怀疑毫无悬念地在新老板身上又得到了证实。此时,新老板终将被激怒,将一些下属视为“麻烦或牢骚蛋”。另一方面,那些认为老板“不讲道理”的下属也可能得到“不讲道理”的回应。他们可能会故意提出老板不想提及的问题。也可能会在错误的场合或时间提出问题,或在老板没有心理准备时提一些“题外话”,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,向他人证明自己的看法。但老板会将这些下属视为“刺头”,采取激烈的回应。于是在这些下属心中,老板“不讲道理”的印象成为了“事实”。
最终,老板深陷僵局
在带有色眼镜的下属前,老板往往会不自觉地深陷与之的恶性关系中。面对下属的偏见和不合作。筋疲力尽的老板往往会本能地寻找可依赖的下属,同时将偏见者们划为圈外人,这就恶化了与偏见者的关系。研究显示,当人们力不从心或心烦意乱时,往往不愿思考,而只进行一些本能的判断。当新老板为那些持偏见的下属折磨得精疲力尽时,他们往往会失去理智,本能地会寻找可依赖的人。此时老板倾向于把下属分成“圈内人”或“圈外人”。老板往往会对圈外人持有偏见,而且会根据这些偏见扭曲事实,让圈外人蒙受不白之冤。例如,当圈外的下属努力工作,延长工作时间时,老板也许会认为这些下属没有能力;而当圈内下属这么做时,他们会被视为“乐于奉献”。这就恶化了老板与偏见者之间的关系。
&n